凰山昴

Intermission:对《阿拉比耶夫》已发布部分进行注解

首先我不学人文科学,除了乐理入门以外,大学以来就没再接触过任何相关知识了,因此肯定、一定非常不严谨,欢迎指正。

现有章节走这里:(1)  (2)  (3) (4)  (5)  (6)  (注解)  (7)  (8) (9)

====================

1.       先来破一下题:文题的“阿拉比耶夫”来自于亚历山大·阿拉比耶夫,俄罗斯作曲家、剧作家。1825年,阿拉比耶夫因冤假错案入狱,之后被流放至西伯利亚,在狱中写下了《夜莺》这首рома́нс románs(即“俄罗斯浪漫曲”)。

自歌曲在各个表演场合中获得好评后,包括Henriette Sontag,Jenny Lind,Pauline Viardot-García等许多女高音演员通过演唱这首曲目获得了“夜莺”的称号。就和他们一样,文中,耀也因此获得了“夜莺”的称号。人们喜爱这些“夜莺”,如同被塞壬的歌声迷住一般对他们着迷。

然而如果仔细看歌词,就会发现整首歌讲述的是一个“忧愁少女对窗边夜莺倾诉自己是如何被爱人抛弃”的故事,这里存在一个三方关系。因此在《阿》中,少女、爱人、夜莺就分别对应了文中的娜塔莎、露熊、老王。

亚历山大·阿拉比耶夫是在狱中、于极大的困顿里写下《夜莺》的。我们这个故事中的三名主角也一样,之后会因为感情与一些事情身陷囹圄,无法逃脱这个牢笼。

——这就是《阿拉比耶夫》这个题目的由来了。

2.       Fun fact:只有雄性夜莺才会唱歌。

3.       1843年,Pauline Viardot-García将《塞利维亚的理发师》中音乐课场景中所用曲目修改为《夜莺》,此举令她在彼得堡大受欢迎,反过来也大大提高了《夜莺》这首曲目的知名度。在第四章中,作曲家小少爷为了老王,将剧作品中音乐课场景中所用的曲目修改为《夜莺》,并在上演后大受好评的剧情就是这个梗。

这部小少爷作的三幕歌剧《丑角》倒是完全虚构,剧情是为了呼应文中的一些怪诞元素,也没什么梗。

4.       娜塔莎唱Soprano,Mezzo-Soprano也能唱。至于王耀,他可以唱普通的tenor,也可以唱countertenor,且天赋秉异,非常厉害。之后我会发一篇短文简单介绍一下Countertenor和Falsetto唱法,很有意思,有兴趣可以看一下。

需要说明的是,虽然我在第一章里将夜莺比喻成“小小的、随处可见的法里内利”(18世纪著名意大利阉人歌手),这里一点也没有暗示老王是阉人歌手的想法!!!千万不要这样想!!

5.       文中提到的“阿尔卡吉亚剧院”这个名字出自于契诃夫的《小公务员之死》,因为同要虚构一个剧院名,我就直接借用了。其中“阿尔卡吉亚”的含义是“安乐邦”,是古希腊的一个州名。

6.       故事发生在1865年,这个时段的沙皇是亚历山大二世。非常巧的是,两年以后,在1867年,为压制当时沙俄最大的敌人英国,亚历山大二世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。第五章提到的“要知道美国人连阿拉斯加都想要买”就是这个梗。虽然我不知道在1865年普通老百姓知不知道要把阿拉斯加卖掉这个事儿,不过觉得蛮有趣的,就这样写了。

7.       文中提到的“人/min/意/志”是沙俄时期的一个左yi恐bu组zhi,1881年3月31日,亚历山大二世于圣彼得堡被人/min/意/志的成员炸死。

8.       露熊出生于1838年,冬妮娅1836年,娜塔莎1842年出生。1855年左右露熊打的仗是克里米亚战争,设定他为在高加索一带的骑兵。那之后,他也参与了沙俄对外扩/张的许多战役,文中提到1862年、在锡尔河附近打仗时的长官“切尔尼亚耶夫将军”实际上确有其人,参见wiki页Mikhail Chernyayev。

这块我不熟,东拼西凑地查起来这个时间轴,切勿当真

9.       Another fun fact:锡尔河发源于天山山脉。

10.    第五章提到露熊在见到老王后,还要执意响应任命到萨哈林岛上去。萨哈林岛就是库页岛,离彼得堡真的是巨!巨远!因此别人以为露熊不会去、冬妮娅和娜塔莎不愿意叫他去也是这个原因。

此外,托里斯离开彼得堡的五年间去了梁赞,这里没什么梗,只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花滑运动员是梁赞城出身,就让托里斯从那儿呆了五年。

==================

暂时想起来这些,就这样吧。目前用过的参考资料

[1] Anthology The Russian Secular Choir MusicA Cappella XIX- early XX, 2013, Compozitor Publishing house·Saint-Petersburg; 

[2] Weaver, A.M., The Soprano and theNightingale: Aleksandr Alyabyev’s “Solovey”, 2016, Journal of MusicologicalResearch, Vol.35, No1, 23-44; 

[3] Oye, D.S.V.D., Russian Orientalism: Asiain the Russian Mind from Peter the Great to the Emigration, 2006, YaleUniversity Press; 

以及许多维基百科页。我爱维基百科,维基百科使我快乐。《阿拉比耶夫》总体来说是篇不太好读的文章,我得承认,因此感谢所有追到现在的读者,谢谢你们!


评论(3)
热度(33)

© 凰山昴 | Powered by LOFTER